前几天,乐居财经梳理了截至7月31日已发布2025上半年业绩预告的64家A股房企数据,清晰地揭示了当前A股上市房企面临的严峻财务压力。
上半年盈利的房企只有23家,占比不到四成,亏损已经是行业的普遍现象。
其中,保利发展和滨江集团的净利润达到两位数,64家房企预计净亏损总额在347.18亿元至470.51亿元之间。
万科、华夏幸福和信达地产三家的亏损额占了超过一半的亏损额度——万科净利润亏损则在100亿至120亿元,华夏幸福净利润亏损则在55亿至75亿元,信达地产净利润亏损则在35亿至39亿元,
换言之,在乐居财经统计的64家房企中,信达地产——这位行业“白衣战士”创下了上半年A股央国企中最大亏损。
根据信达地产去年的财报,2024年营收暴跌30%至80亿元,净利润巨亏7.84亿元,创下近十年首次年度亏损。
就上半年的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报可能会更惨烈。
在2015至2017年间,信达地产在一线城市土地市场上堪称“豪客”。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虽然那时的信达地产年销售额仅刚迈过百亿门槛,市值也不过数十亿规模,行业红利期叠加母公司的财大气粗,让信达地产一次次上演“蛇吞象”的大戏,在上海、深圳等地斥资440亿元,接连斩获8个“地王”项目,而杭州滨江奥体地块更是以123亿元的天价,刷新了当时的全国总价纪录。
依托母公司的强力支撑,信达地产销售规模在三年内惊人地暴涨了三倍,于2018年冲至310亿元。
黑马横空出,白衣意气扬。
信达地产让行业侧目的不仅是其规模扩张的速度,而且是其高调扮演的“白衣骑士”的角色。
母公司中国信达的核心业务是收购并处置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当房地产行业陷入调整期,不良资产遍地之时,信达地产也做出了顺应母公司战略的当然选择。
在2022至2024年间,信达地产累计参与了152个纾困项目,带动盘活资产规模达3220亿元。
借助母公司盘活信达中心项目的契机,信达地产成功重建了该项目的住宅部分,并更名为“东外39号”。
这个黄金地段著名烂尾楼的重获新生,不仅为其在京城打响了名号,更带来了五六十亿的宝贵资金回笼,实现了显著的资产回血。
然而,信达地产在忙着四处“救火”的同时,却未能阻止自身业绩的崩塌。
早年在土地市场的激进扩张占用了海量资金,不可避免地拖累了周转效率,并严重挤压了盈利空间。
截至2024年末,信达地产存货/营收比高达435.46%,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2亿元,存货周转天数长达5.7年,远超行业健康水平。
而且,根据年报列示的并表待开发项目来看,信达地产的待开发地块中芜湖、合肥、重庆并表储备面积居前三,占比达一半。
风头是在一线城市出的,但很大一部分的销售贡献和货值却来自三四线城市。
区域布局的失衡是个难以忽视的隐患,财务结构的恶化却是迫近的危险。
2024年,信达地产有息负债高达374.69亿元,其中短期债务占比达到47%,而手头现金仅余47.92亿元。
为缓解流动性危机,信达地产年内已密集处置20个项目股权,其中上海宝山项目据传以接近4折的“地板价”出让。与此同时,信达地产加速了债务的置换——4月发行32.6亿元中期票据,5月又申请30亿元公司债,资金用途均指向“借新还旧”。
信达地产的经营策略亦趋于保守,2025年仅设定105亿元的销售目标。虽然二季度的销售额没有公布,但就一季度仅完成24.78亿元来看,全年达标前景堪忧。
更深层的隐患在于资产沉没,截至2024年末,信达地产的存货规模是营收的4.35倍,计提跌价准备3.2亿元,存货周转天数长达5.7年,远超出行业健康水平。
短期债务高压倒逼资产折价抛售,保守销售策略进一步恶化存货周转,当沉淀性资产异化为财务枷锁,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循环。
或许,是因为在“承接母公司金融纾困任务”与“追求市场化地产开发利润”这两条路径间摇摆不定,才造成了信达地产如今的局面。
或许,这是对64家A股房企中六成亏损的一个注解。
赤盈配资-免费配资炒股-配资怎么开户-申请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